最新目录

旅游翻译现状及旅游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6)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比如:(1)峨眉山月清凉皎洁,光华如洗,熠熠生辉,丝丝扣人。 The moon over Mount E Mei is charmingly shimmering, giving off its coolly pure and silk-slim moonlight.源语中的

比如:(1)峨眉山月清凉皎洁,光华如洗,熠熠生辉,丝丝扣人。

The moon over Mount E Mei is charmingly shimmering, giving off its coolly pure and silk-slim moonlight.源语中的“清凉皎洁、熠熠生辉”均指明亮的月光, 语义有重复, 译文用“charmingly shimmering”处理,另外“丝丝扣人”指光滑的月光,具有模糊美,因此,译文用“silk-slim”来描述。

(2)它(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洌滟,气象万千。

It tears and t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源语中的“惊涛裂岸”“群山动容”“气象万千”等词汇符合汉语喜用气势恢宏、意境优美的四字成语的表述习惯;但若直译,不仅逻辑上难以理顺,且有夸张的嫌疑,因此译者进行了低调的处理。

(3)近年来,市政府增加了对本旅游区的支持力度。

In recent years, the local government increases its support for our us.

汉语中有不少表示属性的词汇,如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投资“规模”、提高服务“水平”等词汇,在翻译中按照英语目标受众的思维方式,采用经济简明原则,省略不译。

2.中国话语、国际表达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受众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对同一事物做出的判断是不同的,修辞者要设法使受众处于易于接受说服的心理状态之中。汉语中的一些表达和概念,若直译,中国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缺失的受众难以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对中国文化提出质疑,因此,译者要牢记费里·格林所提出的“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牢固树立中外受众有别的意识,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用受众喜欢的方式讲述和传播中国信息。做到赵启正先生所说的既坚持“中国立场”,又善用“国际表达”[10],使受众处于易于被说服的情感状态,获得受众的认同。

(1)改译。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需通过适当改译或减译的方式增加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度,实现与目标受众的“认同。”比如:“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若直接翻译成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逻辑上就不够严谨,不免使目标受众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是民主的党派的误解,因此,译者可灵活处理为: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同样,8 个民主党派也译作:eight non-CPC parties,即避免了直译可能引起的误解,也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8 个民主党派的关系。另外,我国旅游景点不乏“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峰等表述,这些“天下第一”若一概翻译为“the best in the whole world”,不免造成不够谦虚的嫌疑,而事实上,在唐、宋之前,我国古人把“国”等同于“天下”,因此“洛阳牡丹甲天下”可以考虑将“天下”低调减译,译为Luoyang peony is the finest in China. 或借用英语现有习语格式,译为:“East or west,Luoyang peony is the best”.

(2)解释性翻译。在旅游外宣翻译中,不少翻译材料即使中国读者也未必熟知,而受众身处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信息的理解接受能力往往低于原文读者,因此译者需要充分评估、研判目标受众对中国文化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接受能力,可以采取在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翻译材料进行解释,酌情增加时间概念和背景知识,把一些隐含的信息交代清楚,对超额信息加以变通酌情处理。译者可通过音译或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向目标受众传递更多更有趣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使其获得异质文化体验。

比如:“江南贡院”若仅仅译为Jiangnan Examination Office 就无法充分传递江南贡院作为科举考场的重要性,因此译者可以考虑音译加解释的方法向目标受众传递更多背景知识:Jiangnan Gongyuan(the Pla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同样,对于旅游文本中常出现的时间信息,也可以通过解释补充更多信息:“……少林寺者,后魏孝文之所立也。”“沙门跋陀者,天竺人也,空心玄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The then-Emperor Xiaowe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57)had the temple built to accommodate the Indian master Batuo(Buddhabhadra).译文对于北魏、跋陀两个时间、人物概念均用括号加以简短解释,使目标语读者更清楚其含义。

3.“译诗为诗”原则

西方修辞学强调受众在构建修辞认同、实现修辞劝服中的重要作用,但“受众中心主义”更多是出于修辞策略的考量,在修辞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仍是修辞者,修辞者基于特定的修辞情景和目的调整言说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认同,使受众形成某种态度或采取某个行动。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需要向外国译介的内容。另一方面,从受众视角来看,国外游客来华旅游是为了获得异质化文化体验,因此诗歌也是目标受众意欲学习和了解的内容。因文人墨客喜游山玩水、托物言志,旅游文本中有大量行文工整、以意驭文、声律对仗的诗歌和楹联。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诗歌语言的多样性,诗歌一向被认为是:“诗者,译之所失也”,再加上很多旅游文本译者认为旅游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国外的普通读者而不是专业人士,往往以追求旅游翻译的实用性为由将旅游外宣资料中的诗歌多直接省略,不予译介。本研究认为,译者置中国古诗词于不顾,一味删译使其“消声”,是“缺乏文化意识、缺乏译者责任心的一种表现。”[11]虽诗歌翻译困难重重,但如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所言:“诗者,恰为译之所得也”。诗歌不可译的阻力反而激发诗人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再创造。而卞之琳、许渊冲、赵振江、林语堂等国内诗歌翻译家将中国古诗已译成英,很多古诗有现成译本可寻。比如,许渊冲翻译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中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译为: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desire strong,/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 译文用face the powder 和powder the face 生动还原了源语中的“不爱红装爱武装”这一表达。诗歌虽受制于两种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但不能因此就被扣上“不可译”的帽子,诗歌恰巧是中国文化中最为优秀、璀璨的元素之一,在旅游翻译中忽视诗歌翻译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宣传中国优秀文化的机会。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224/443.html



上一篇:我校举办蒙古语族语言及阿尔泰语系语言研究全
下一篇:中国嘻哈音乐中的修辞学研究以中国有嘻哈为例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