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旅游翻译现状及旅游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4)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旅游外宣翻译中“认同”机制的建立路径 随着修辞学的复兴与繁荣,翻译研究的修辞视角逐渐兴起:杨莉藜(2011)、冯全功(2012,2016)、陈小慰(

四、旅游外宣翻译中“认同”机制的建立路径

随着修辞学的复兴与繁荣,翻译研究的修辞视角逐渐兴起:杨莉藜(2011)、冯全功(2012,2016)、陈小慰(2019)等学者研究了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与研究的基本问题;张雯,卢志宏(2012)、袁卓喜(2014)、冯全功(2017)、陈小慰(2018)、叶颖(2018)等学者将修辞理论应用于外宣翻译、文学翻译、公示语翻译、新闻翻译等的研究。从近年的研究趋势来看,在诸多翻译行业细分中,与西方修辞学相通之处最多、联系最密切的当属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把包括政治文献、新闻文本、公示语、科技旅游资料、文学名著等在内的对外宣传材料由汉语译成英语等外国语言,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外国民众(包括境内外籍人士)传播的翻译活动。外宣翻译在本质上同一般翻译活动相同,均是语际意义转换,然侧重点不同:“外”指向外宣翻译活动的目的地,“宣”则指向传播方式。陈汝东认为,外宣翻译作为人类通过符号等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对外传播行为和过程,其内核与修辞学是一致的[6]:外宣翻译既是一种传播活动,又是一种目标指向明确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修辞行为;译者(传播者/修辞者)通过译文(传播媒介)同目标语读者(传播对象/受众)进行信息交流,其目的在于实现国际传播和交流,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旅游外宣译者一方面应明确目的:尊重翻译伦理,也就是对源语文本某种程度上的尊重[7],完成翻译活动“应承载的文化道义和使命”[8],把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等信息传递给国际受众,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译者需考虑受众的语言表述习惯、思维方式、认知和文化特点,对译文进行适切的调整,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译文对目标受众的可读性,进而使国外游客了解、认同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外宣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外宣翻译中译者首先要构建自己的修辞权威,展示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其次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努力实现与受众/目标语读者的“认同”。本研究拟从以下集中修辞策略探究外宣翻译中“认同”构建模式。

(一)译者修辞人格、修辞权威构建

外宣译者决定了译本的可读性、受欢迎程度、是否能起到既定的宣传作用。译者须准确理解原作所涉猎的相关知识、有效评估目标语读者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适切运用目标语再现源语,只有这样,译本才能被受众所接受,获得其认同。用西方修辞学的观点来讲,在外宣翻译这一修辞活动中,要想实现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这一修辞目的,译者作为修辞者必须构建修辞人格和修辞权威。修辞者若在言说中能够展现出“值得信任”的修辞人格,说服就容易成功。与修辞人格配套的是译者的修辞权威,译者应具有职业权威,即达成共识的专业技术或知识。本研究认为,译者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构建修辞人格和修辞权威。

1.译者构建前理解原则

翻译过程是译者理解、再现源语文本的动态过程。理解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作为修辞者,他的职业权威、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体现在他对汉语旅游外宣资料的理解和把握上。解释哲学则认为每位读者进入文本前都不是一片空白的,必定带着个人的“偏见”或“误读”,因而理解活动不可能是客观的。译者作为目标语读者,他的理解同样会带着个人的“偏见”。这种读者作为理解主体的存在状态和持有的“合法偏见”即是阐释哲学所定义的“前理解”。海德格尔[9]从先有、先见、先设三方面阐释“前理解”:①先行具有:每个人都降生并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之中;②先行看见:每个人带着特定文化中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式去理解与思考问题;③先行设定:每个人以已有知识储备、观念、假定、前提作为理解文本的起点或参照系。前理解本身是历史的、开放的、主观的。译者作为源语读者能否拓展、丰富、深化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语言理解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译文是否客观理解了原文。译者前理解的缺乏和偏狭必定会造成译文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可读性。比如,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的宣传资料涉及历史、佛教、太极、地质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信息,译者作为源语的读者必须有充足丰富的先知、先见、先设,准确掌握相关领域语言表述方式及内涵意义,正确客观理解源语,进而呈现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译文。再如,苏州寒山寺景点,因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而闻名,若翻译成:the bleak mountain temple,就暴露译者前理解的缺失,该寺院是一位名叫“寒山”的高僧建立,因此可以考虑译为:Hanshan Temple(established by abbot Hanshan)。译者唯有构建充足的前理解,才可能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将大量文化负载词/句误译、乱译、随意音译的问题。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224/443.html



上一篇:我校举办蒙古语族语言及阿尔泰语系语言研究全
下一篇:中国嘻哈音乐中的修辞学研究以中国有嘻哈为例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