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中国风流行乐词的修辞学论析(4)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于动宾短语语义超常搭配类,如: (1)落叶堆积了好几层/而我踩过青春/听见前世谁在泪语纷纷(林俊杰《醉赤壁》)。 (2)你是长江钓不完的碧雪/只让我在

关于动宾短语语义超常搭配类,如:

(1)落叶堆积了好几层/而我踩过青春/听见前世谁在泪语纷纷(林俊杰《醉赤壁》)。

(2)你是长江钓不完的碧雪/只让我在蓑衣里编织着从前(吴涤清《朝云暮雨》)。

(3)爱了却要放手/无事东风走过/扬起回忆如昨(TANK《千年泪》)。

(4)被你牵过的手/揽不住永久(金莎《相思垢》)。

(5)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周杰伦《青花瓷》)。

“踩过青春”“编织从前”“扬起回忆”“揽不住永久”“晕开结局”这五个动宾短语中“青春”“从前”“回忆”“永久”“结局”均为抽象名词,而“踩过”“编织”“扬起”“揽不住”“晕开”是具体的动词,将具体的动词与抽象名词组合形成动宾短语,语义上特殊搭配。

再如,关于将用来形容人的专有词用于物类,如: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周杰伦《东风破》)。

“清醒”是只能用于表达人的状态,可此处却把它用于无生命的“烛火”,形成超常搭配。

3.2 句子成分的前置

具体而言,如:

(1)岁月忘/弹指哪夜胭香(赵薇《江城子》)。

(2)此去经年迅景如梭流光/高楼谁与上(Finale《又何用》)。

(3)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周杰伦《兰亭序》)。

(4)彻夜等候/你为我点的烛火(王力宏《花田错》)。

句(1)中的“弹指”形容时间转瞬即逝,不能独立使用,多用来修辞岁月,作“弹指岁月”而此句将“岁月”前置。句(2)中“高楼谁与上”属宾语前置,句子的正常顺序应为“与谁上高楼”此句将宾语“高楼”前置。句(3)中“月下门推”也是属宾语前置,本应该是“月下推门”,将宾语“门”前置。句(4)句子正常语序为“你彻夜等候为我点的烛火”,而此句将状语“彻夜等候”前置。

3.3 词类活用

具体来说,有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名词和短语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三大类。

一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如:

(1)还是昨天的水/还是当年的天/朝云暮雨美丽着你的容颜(吴涤清《朝云暮雨》)。

(2)一槌暮鼓苍老了前世今生(许嵩《断桥约会》)。

“美丽”“苍老”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

二是形容词活用名词,如:

(1)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周杰伦《青花瓷》)。

(2)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周杰伦《东风破》)。

(3)独揽月下萤火/照亮一纸寂寞/追忆那些什么(许嵩《南山忆》)。

“飘逸”“孤单”“寂寞”是形容词,在以上三个句子中都是活用为名词使用。本应该是偏正短语,省略了名词,用形容词代替其成为名词使用。句子表达的应该是“飘逸的笔迹”“孤单的我”“寂寞的文字”。

三是短语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如:

(1)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周杰伦《青花瓷》)。

(2)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周杰伦《东风破》)。

句(1)“含苞待放”短语用作形容词来形容“笑”,而句(2)“浪迹天涯”则是用作名词。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风”流行歌词中存在许多词语超常搭配现象,虽然与常规语法规律相违背,可是在特定的语境里,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使歌词新颖含蓄,营造了一个个具有诗意的场景,给听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种现象也恰恰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灵活性。当然,歌词中超常搭配必须得是具体表述需要,绝不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地胡乱使用,强加搭配,畸变为“语病”。应该在对常规语言把握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运用,把语言文字与歌曲实现最完美结合。

4“中国风”流行乐词的意境与风格

4.1 “中国风”流行乐词中的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就是意境的营造,它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精华元素。“中国风”歌词对这一古典元素的追求也比较明显,在歌词创作中除了借鉴古典诗词语言,还借鉴了古典诗词营造意境的特点。通过对意境的营造,不仅使歌词委婉深远,拓宽了歌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听者在领会演唱者思想感情之余跟随歌词进入一个古典境界,自由发挥想象力来构建音乐所营造的意境。有些音乐创作者是直接使用古典诗词内容,营造与所引诗词相同或相似的意境。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225/446.html



上一篇:探本溯源钩深致远王旭青著西方音乐修辞史稿评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