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中国风流行乐词的修辞学论析(2)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歌曲名称用典上,“中国风”流行乐曲的名称对古典著作借鉴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是“拿来主义”,直接用宋词词牌名作为歌曲名称,比如:伊能静《念

在歌曲名称用典上,“中国风”流行乐曲的名称对古典著作借鉴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是“拿来主义”,直接用宋词词牌名作为歌曲名称,比如:伊能静《念奴娇》、薛之谦《钗头凤》、赵薇《江城子》、费玉清《一剪梅》,等等。有些则是直接对古典著作名称的使用,如:洪一平《出师表》、子雷《姑苏行》、朱彦清《枫桥夜泊》、张振宇《长恨歌》和后弦《西厢》,等等。

还有一些歌曲名称,则是间接模仿宋词词牌名或古典著作名称,像胡歌《逍遥叹》、周杰伦《东风破》《菊花台》、许嵩《南山忆》《清明雨上》、金莎《相思垢》、眉佳《燕衔泥》,等等。这一类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名称总是会让人将其与古典诗词联系起来,从而营造一种别具风格的古风韵味,提升了传唱率。

在歌词内容用典上,“中国风”流行乐词除了歌名直接用典之外,歌词内容更是与古典诗词联系紧密。从笔者所收集的华语流行乐坛排行榜前100名“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情况来看,“中国风”流行乐词习惯化用古典诗词,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不仅语言洗练、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意蕴悠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与深厚底蕴。在流行乐词中融入古典诗词,不仅使语言优美、曲折迂回,更是丰富了流行歌曲的内涵,给人们一种清新典雅的感受。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诗词也随着音乐的流行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随着音乐的渲染,听者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了古诗词,对于传承中国古典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传统与流行的契合。

2.2 比 喻

比喻即打比方,也是文学作品中最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格。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的不同,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具体而言,在明喻形式上,如:

(1)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周杰伦《千里之外》)。

(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周杰伦《青花瓷》)。

(3)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周杰伦《青花瓷》)。

例(1)中将“未来”比喻成“薄如蝉翼”,使抽象的“未来”具体化;例(2)中用“初妆”比喻青花瓷绘出的牡丹,灵动新颖;而例(3)中用“绣花针落地”般的轻柔细腻来比喻青花瓷“千年的秘密”,更是生动跳跃,使听者心里不禁为之惊叹。

在暗喻形式上,如:

(4)你是巫峡牵不住的云烟/把我守候成十二座痴心的山。

你是长江钓不完的碧雪/只让我在蓑衣里编织着从前(吴涤清《朝云暮雨》)。

(5)你是风沙的怒吼/你是断崖的坚守/你是剑锋过后/仰望月夜/眉间的寂寞。

你是滴水的沉着/你是落花的幽柔/你是万世称颂/却为日落/默默哀叹的血肉(郑中基《英雄寞》)。

上述示例中,乐词均大篇幅使用了“你是……”这种暗喻句式,以“是”为比喻词将本体立体化、生动化。

在借喻形式上,如:

让我来挑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周杰伦《本草纲目》)。

这一句用“媚外的内伤”借指人们崇洋媚外的心理。

2.3 顶 真

顶真,又称“顶针”“蝉联”,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以实现某种特定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有详细记载,认为“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7]。在“中国风”流行乐词中使用顶真修辞手法,有利于增加语气的节奏感和抒发作者自身的情感。如:

(1)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许嵩《清明雨上》)。

(2)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流传往日悲欢眷恋/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容颜瞬间已成永远/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身边两侧万水千山/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熊汝霖&阿宝《倾国倾城》)。

上述示例中,正是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层次清晰,前后连环相扣,使歌词每句结构紧密,连贯流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回环复沓的旋律美。

2.4 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8]。如:

(1)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周杰伦《青花瓷》)。

(2)花怨秋/你会否怨明月光/ 幽梦长/醒来拭泪几行/攒眉憾/纸上尘面鬓霜/云掩月/你悬笔欲掩何伤/再逢若遥想/执手怎永相望(赵薇《江城子》)。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225/446.html



上一篇:探本溯源钩深致远王旭青著西方音乐修辞史稿评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