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概念的修辞学阐释与解读(4)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多民族国家”概念的提出是对以往“单一民族国家”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理解方式是非历史的,同时在实践上也产生了极

首先,“多民族国家”概念的提出是对以往“单一民族国家”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理解方式是非历史的,同时在实践上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历史上的“民族国家”的“民族”(nation),本质上是国族(state-nation),内在地涵括了国家疆界之内的各个族体(Nationality),但在实践中,民族国家理论逐渐演变为“一族一国”的狭隘民族主义理论,即每个文化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政治屋顶,要求“族裔(ethnic)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12](P2),并以此赋予“民族自决”政治合法性。这种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各个文化民族按照“一族一国”的政治原则按图索骥,加剧了各个现代主权国家内部民族关系的紧张,并在实践上引发了民族(Nationality)的优劣划分、民族矛盾加剧等矛盾,使民族问题政治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形成民族分离主义、地方分裂民族主义,危害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统一。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苏格兰问题,法国的科西嘉问题,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族问题以及当前热度极高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问题,哪一个都不能说和“一族一国”的单一民族国家理论没有一点干系。由此,学术界开始对“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理论进行反思和超越。

其次,“多民族国家”概念的提出是以往“霸权政治”所导致的主权国家内部民族矛盾和后果的清算。“霸权政治”完全以国家实力、战争胜负为依据划定国家疆界,这种划分为现代主权国家之内的民族(nationality)关系、民族(nationality)问题纠葛埋下了“宿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确立了西欧现代主权国家的边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提出了在民族自决的原则上重新划分欧洲的边界,最终欧洲的地图被大幅度修改: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失而复得,俄罗斯版图由于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家独立而缩小,南斯拉夫主权国家形成;二战以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分离,南北朝鲜民族国家的建立等等,这几乎都是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人为操纵的结果。战争的强力或者迫使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个主权国家之内,或者使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处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中,不同文化民族(Nationality)之间福利分配、利益纷争使以往民族国家漠视文化差异的普遍主义言说方式、政策设计越来越没有说服力。目前各个文化民族的自主性提高,要求国家认同和承认。不同文化民族(nationality)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一再提出“多民族国家”(multinational-state)建构的问题。历史语境、社会存在都已发生转换,“多”的问题开始凸显。

最后,从全球化发展来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个现代主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加强,移民现象日益普遍,多元文化接触、冲突和碰撞在所难免。原有的民族国家理论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尤其是它对差异、多元的漠视和忽略,成为民族国家理论面对的主要挑战。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中的教训,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民族(nationality)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自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开始,学术界对多民族现代国家的建构进行了探索,提出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理论。如威尔·金里卡在阐释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时,对多民族国家和多族类国家进行了划分。他认为:“一个不止存在一个民族(nationality)的国家,不能说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multination-state)。”[13](P15)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金里卡这里所指的民族(Nation)实质上是指文化民族,不同于国族,是“指组织上或多或少地保持着完整性、占有一定的领土或故土、享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的历史共同体。”见[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构成的现代主权国家;多族类国家则是由于个人和家庭移民而形成的国家,二者是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的典型形式。应该说目前“多民族国家”(multination-state)的概念和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多民族国家理论的首要特征是对其领土主权范围内少数民族群体集体权利的承认与尊重,它超越了民族国家理论的普遍主义假设,尊重人的社会性、文化性,尤其是个人在族群、民族中的团体归属感,从人类社会多元文化和历史史实出发,来考虑现代国家的建构问题。朱伦认为,“‘多民族国家观’不否认当今世界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过程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和共性增多,但也不认为民族界限会很快消失,相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会使民族差别意识比以往更加强烈。”[10]。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430/531.html



上一篇: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进路
下一篇:危机公关中的语误现象探析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