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当代西方学者“阶级划分”观点及其评析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但他却未对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的“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

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但他却未对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的“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场主)成员的地位进行详尽的分析。然而,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出现了马克思时代未曾出现的新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二战以后,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中间,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的“令人困惑的中间阶级”。虽然,马克思所讲的传统的“中间阶级”(手工业者、小店主、小农场主)的确在衰落,但位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新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则对马克思阶级结构的两极分化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回应马克思阶级结构理论所面临的各种质疑,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阶级结构理论和阶级划分标准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阶级划分”的内涵及维度

“阶级划分”是一种从知识形态角度对社会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思想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结构化,以构成边界相对清晰、集体认同,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概念。基于一定目的的阶级划分是从理论上对社会阶级结构所进行的一种静态分析[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为依据,把不同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作为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所发生的新变化使得马克思原有的阶级划分标准受到诘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代西方学者尝试以新的视角和方法修正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标准。他们对阶级的定义从形式转向内容,阶级划分的标准从一元走向多元,阶级分析也从宏观、抽象层面转向微观、经验层面的阶层分析。

学者们有关阶级的划分是基于对阶级概念的不同认识之上的。总体而言,这些划分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思考维度。

第一种维度是要搞清楚阶级是等级不同的群体还是性质不同的群体。其中一派学者认为,阶级仅仅是等级不同的群体,只要确立一定的数量标准即可区分阶级,如按照收入标准区分。另一派则认为,阶级不是简单排列的等级、层次问题,而是社会属性完全不同的群体。要区分阶级就要找到显示阶级之间属性差异的指标。从总的理论倾向看,赖特和戈德索普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的阶级分类代表,都主张阶级是性质不同的群体。但在阶级划分的具体标准上,赖特更强调阶级是社会属性完全不同的群体,而戈德索普更多地将等级的标准与属性的标准混在一起。

第二种维度是要弄清阶级究竟是职业地位不同的群体,还是社会关系不同的群体。不少学者将阶级群体等同于职业群体。比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在其社会分层的著作《美国职业结构》一书中,认为职业地位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首要因素。英国社会学家雷德也认为阶级就是以职业为基础的大的群体分类。马克思和韦伯则认为,职业与阶级是两回事,他们不同意将职业与阶级画等号。职业只是一种技术分工,是人们在劳动的技术分工中的位置,与资本和财产并无太大关系;而阶级则是一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与资本、财富、财产的关系。

二、“阶级划分”的多重标准

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前述两种思考维度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阶级进行划分和阐释,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的分类标准。大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标准。

第一种划分标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剥削状况。主张这一划分标准的除了马克思外,还有一些分层理论的大师,比如美国的米尔斯、布雷弗曼和赖特。美国社会学教授赖特根据当代社会的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的阶级标准和多向度的阶级关系。他的论证大大细化了马克思的阶级学说,是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赖特坚信,阶级仍然是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要素。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两极化的阶级划分模式不能解释和回应现代西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于是,他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重新定义阶级,并且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了重新阐释。赖特首先要解决的是阶级划分的标准问题。他提出阶级划分标准是三种控制权:一是对金钱资本或投资的控制权,即控制流入生产或流出生产的资金;二是对物质资本或物质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三是对劳动的控制权,即对生产中的直接生产者劳动的控制。资本家拥有三种控制权,阶级地位最高。工人阶级完全不拥有这三种控制权,阶级地位最低。纯粹的小资产阶级(不包括小雇主)对金钱资本和物质资本有控制权,但对劳动没有控制权,其阶级地位也是清楚的。但控制权并不都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有很多处在中间状态的情况。在上述三个基本的阶级之间,存在一些群体比如新中间阶级,处在既占有又不占有、既控制又不控制的位置,或者是部分占有、部分控制的位置,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阶级地位。1985年,赖特在《阶级》一书中,剖析了该理论的缺陷。在“矛盾阶级地位论”的基础上,赖特又进一步建构了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提出了四种资产和四种剥削机制的理论,并用这种多元资产和多元剥削理论建构了新的阶级分类模型,大大发展了矛盾阶级地位的模型[2]。赖特根据不同的资本形式和剥削形式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依靠财产剥削为生的资产阶级、依靠技术和组织行为剥削的矛盾的中间阶级,以及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赖特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修正虽然在理论上还存在很多漏洞,但他建立了阶级与剥削的联系,拓展了剥削的概念,发展了马克思阶级划分理论。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209/425.html



上一篇:论伊格尔顿的文学“策略”思想
下一篇:审美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初探*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