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建构一种广义的诗学耿占春的思想和写作(2)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主体性缺失之下的主体”和语言 即使行动主体陷于无所作为的困境,耿占春依然不能认同这一时期所盛行的“语言言说”的时髦观念:“当社会或个人

“主体性缺失之下的主体”和语言

即使行动主体陷于无所作为的困境,耿占春依然不能认同这一时期所盛行的“语言言说”的时髦观念:“当社会或个人生活不幸的事态发生时,表达的冲动显然不是来自于语言,是我们心中的痛苦要说话,而不是语言。”[5]“对一切都如此感觉束手无策”,然而这种感觉不正是源于主体性的感知能力?麻木淡漠的人不会产生“束手无策”的挫败感。对一个置身于社会历史语境的思考者来说,忧伤、沮丧、痛苦、愤怒,抑郁……这些经由现代文学培育的主体感受,不正是对主体性在场的确认?

在《失去象征的世界》中,批评家为这一主体性困境命名为“主体性缺失之下的主体”。

一个“主体性缺失之下的主体”,在社会交往和实践政治范畴的承认形式上遇挫,不仅会导致个体同一性的分裂,并有可能进而连累身体。耿占春于上世纪90年代初长达数年的“心肌炎”和在2010年底一次公共事件后持续数月的疑似“感冒”,都是主体在审美化的感受性与行动力方面的不对称所引发的并发症:观念和理想遭遇重创,自己却无能为力。语言的神话在看得见的机械和看不见的“大写的他者”面前,脆弱得不堪轻轻一击。忧郁、焦虑、痛苦、愤怒等负面情绪,不过是主体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遭到损伤之后的连锁反应:“抑郁症……是主体性的主体功能之丧失所导致的一种结果。……抑郁是主体性所丧失的功能重新返回主体自身加入了主体的失败的自我认知。”[6]

见证了激越的1980,经历了艰难忧郁的1990,批评家不可能再将语言奉为“一种纯粹的主体”,同时也不能将“我思”的抽象主体和绝对的自我意识当作一个真实的主体。换句话说,他既不苟同结构主义学说将主体从其话语陈述者的位置上废黜掉,浪漫主义式的抒情自我观念在此时此地又不合时宜,因此,在语言本体论和主体性观念的意识幻觉之外,耿占春在话语活动中,通过《失去象征的世界》一书引进了“感受性主体”的概念,即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的传记性自我的概念”。

“感受性主体”:在美学与道德之间

在当代学者和思想者中,耿占春是最早于社会学考察、思想史观照和主体性判断中引入身体感知(特别是抑郁、疾病等负面表征)的思想家之一。早在《失去象征的世界》之前,他已于1993年出版了《痛苦》。此后,他又在多篇文章和札记写作中描述并探讨了主体感知的负面经验与社会历史境遇的映证关系,如《他人的痛苦》,以及《谁能免除忧郁?》《疾病感受、艺术表现与健康》等等。这种通过描述身体感知并将其作为反观社会问题的路径,或可名之为一种“身体社会学”或“疾病社会学”。这种写作和思想的逻辑核心在于,身体的负面表征是观念受难的形象化,而疾病反过来又确证了主体性缺失、理念实践失败的现实经验。用批评家的话说,“人文价值的丧失其实一直暗中伴随着社会性的抑郁,抑郁与其说具有医学上的普遍性,不如说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普遍意义。”[7]

另一方面,就写作这一语言实践行为来说,切近主体感受性的理论语言意味着观念的细节化和思想的肉身化。这也是“感受性主体”这一主题的另一要义,即强调语言、修辞能力和现实审视、思想深度之间互相激活与关系的可逆性。通过不断更新修辞和语义的修正,以最大程度地切近经验语境和意义感知,同时使语言、修辞兼具文化反思及社会伦理功能,耿占春将语言、修辞从美学和技艺领域提升到了“隐喻的真理”(保罗·利科语)层面:“一种与诗歌有关的写作所面临的不仅是象征、隐喻、反讽或其他修辞策略,写作活动或语言活动首先遭遇的是谎言、空话、禁令,是修辞现成品,是取消思想的固定概念,是语言符号的空转系统;是这一空转系统碾碎一切在经验上有意义的感知的蛮力,是一种先于认知能力的蛮横无理和不容置喙的终审判决。”语言符号的空转,是转动这一动作的本体论,亦是语言本体论的变形之一,是生产无意义和虚无的符码游戏。作为一个跨界的批评家,耿占春的写作涉及语言、诗学与哲学社会学等繁富的主题,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直觉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或许正因为其话语始终体现着对社会和历史语境的探询、对“原始场景”的回应、对主体性感知和社会伦理维度的忠诚。

我们看到,在多年的写作实践中,耿占春在恢复主体性话语所做的理论努力中一直为其初衷——语言、诗歌与修辞——保留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他避免将现实的沉重和艰难对等性地转换为语言的阴戾和艰涩。这使他的写作和思想在关注冷峻现实的同时能够难得地呈现出一种“清晨”的气质与风格:他锻造、打磨了一种清凉而不乏温情、纯净而不削深度、严肃的同时闪烁着露珠光泽的语言,对昏暗糟糕的经验进行澄澈的清算式书写。即便抒诉痛心之言,也尽量保持语言自身的节制、优雅和质感。另一方面,对思想深度和修辞新度的双向开掘,使耿占春的写作不仅有着矿脉一样明晰而坚韧的学理,同时也散发着诗的细润微光和个人气息。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610/576.html



上一篇:未来的修辞哲学肯尼思伯克的动机修辞学
下一篇:语文课堂幽默教学艺术的运用刍论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