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进路(2)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对“科学效应”统治的批判和反思 当“科学效应”在世界浪潮中逐渐消弭之际,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也发出了批判的声音,人们发现了虽然受到这

二、对“科学效应”统治的批判和反思

当“科学效应”在世界浪潮中逐渐消弭之际,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也发出了批判的声音,人们发现了虽然受到这条效应制约多年后,社会科学的研究并没有进入“科学”的行列,反而让自身的发展失去了生机。

(一)绝对的还原只是“虚幻”

研究者担心,如果把社会科学理论化,那么就会造成人们的注意力从实在方面移开,失去“实在论”,而过度强调方法则社会科学将虚而不实。例如:社会学家把握“大屠杀”无疑不同于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的理解。社会学家侧重该事件对社会结构、社会进步等的影响;政治学家侧重该事件对政治格局、阶级斗争等的影响;历史学家侧重对事件的屠杀过程(起因、经过)等客观事实的记录。人类学家侧重该事件对人类思想进化和涌现出的一些领导人等的记录;他们都力图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制造出某种具有强制性的论点,但是因为所持立场的不同,表述出来的研究结果也大相径庭。

除了立场的不同,研究工具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研究结果。社会科学一般使用的研究模型是将观察理由(观察者)与现存世界通过具有重要作用而又与理由和世界均无关系的中介系统(观察工具)结合起来。

例,观察者:我;观察工具:思(故我);观察对象:在。

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观察者使用的观察工具(核心)的不同(宏观、微观)等(例如伽利略的望远镜),他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世界有很多节点,它可以被切割成许多小碎片),也导致了观察者心灵的分离性和个性心理结构的产生。

(二)深陷无法调和的“两难”

实证主义还主张用“明显的”数字语言来记录经验性的现代事实。例如,19世纪30年代,有关编号方式或者毋宁说从有关数字化事物中做出归纳的辩论,都成功地运用了统计学。统计学的大量运用,催生了许多“数字化的事物”,而这些事物无不成为“对愚蠢的数字所表现出来的乏味而无聊的炫耀”[4](P25)。以经济学家为代表,他们希望达到一种纯科学的境界——一种能够精确地加工计算的模型世界,其中不管是论证还是讲故事都不妨碍对原理的证明。人们作为精于计算的经济主义,运用更多的计算,结果导致对模拟和模型的过分依赖,以及政策制定中的华而不实。

实证主义视域下的社会科学面临着两难的发展困境。研究社会科学并坚持科学实证的方法,这样可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获得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此时它已经不再是社会科学,而成为“内在一致”的学科。否则,研究社会科学并使用非实证主义的方法,社会科学会形成自身的特色,但是会成为诸多个人主观因素达成的暂时一致,缺少客观性和科学方法,被自然科学排挤。

三、温和的转向

在经历了艰难的摸索之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多种新的转向。一种重生意义的新的美学科学已经出现,它对人类的知识和真理进行考察,把它们视为我们在世界上的有限位置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错误,它所使用的工具是我们自身所形成的。理查德·哈维·布朗(Richard Harbey Brown)花费了20年时间发展了一种具有诗歌文体形式,介于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社会学。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致力于将社会科学带回美学和道德科学领域,他坚持认为历史及社会科学的复兴只能来自该领域之外。维柯(Vico)的观点认为人类创造历史,人类选择历史。

(一)语言转向

美国当代历史哲学家汉斯·凯尔纳(Hans Kellner)认为,社会科学家的职责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述说这一故事,相反,“曲解故事”成了一种解读社会和构造历史的方法。也就是说,史料不再是历史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变成了文本的语言结构。同时,由于作者的写作必须依赖语言,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的文本,并不见得等同于作者的内心意图,也不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对象。社会科学亦是如此。

(二)解释学转向

在解释学的观点看来,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解释都不可能是对理论文本的纯客观解读,其中必然存在着科学家共同体的先存观念、先存知识和先存方法的引入问题。因此,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解释都只是附着在特定语境基底上的产物,不同的语境基底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科学解释体系。解释学会侧重分析社会学描述中的隐蔽的“内在一致性”。社会科学得以保存,正是因为对不确定的客体(过去发生的事件、社会构成、经济交易、政治势力等)按照隐蔽的一致性(默认的社会共识)进行“命名”(概括社会事件),使这些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保存下来。可以预言,若没有这种一致,在其现有形式上所谓社会科学事业将会崩溃。解释学正是找寻和解读这种“内在一致性”的途径。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430/530.html



上一篇:让说理文绽放理性美兼评谈礼貌一文的教学
下一篇: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概念的修辞学阐释与解读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