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从修辞学角度看元杂剧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塑造(2)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反语是讽刺语用中最常用的修辞格。比如红娘激将张生,用的就是反讽修辞:3.“张生背地里嘴那里去了?向前搂住丢番,告到官司,怕羞了你?”在封建

反语是讽刺语用中最常用的修辞格。比如红娘激将张生,用的就是反讽修辞:3.“张生背地里嘴那里去了?向前搂住丢番,告到官司,怕羞了你?”在封建观念里,怕羞的应该是小女子作为,红娘说张生怕羞,其实是激将张生言语,便有反语的味道。反语的使用,凸显出红娘作风泼辣的人物特点。

(三)类比

红娘曾有这样一个用例:4.“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君瑞是君子清贤,郑恒是小人浊民。”这一用例中,天为清,地为浊,是古人固有的朴素唯物主义价值观,而红娘当着郑恒的面用“清”称说张生,用“浊”形容郑恒,直截了当地将张生类比作天,而郑恒为地,毫不留情地说张生和郑恒是云泥之别,半分情面也没给郑恒留。类似的例子还有5.“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高低远近都休论,我拆白道字辨与你个清浑”等。

(四)引用

受文体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引用在红娘的口语交际里是非常常见的。比如有直接引用的,6.“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便是引用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里的“罗衾不耐五更寒”和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玉容寂寞泪阑干”两句。再比如,7.“当日个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8.“你明博得跨凤乘鸾客,我到晚来卧看牵牛织女星。”都是引用传世名篇中的名句。有人认为红娘一个大字不识的丫鬟,说起话来文绉绉掉书袋,不符合人物特征。其实不然,这些名句并非阳春白雪的文人独有,反而都是一些传世之作,会吟诵两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反而凸显出人物的时代特征。除了对诗文的引用,红娘还经常引用一些俗语如她劝谏老夫人的时候说到9.“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等,都反映出红娘是个能言善辩,且接地气的底层劳动者。

(五)用典

用典和引用不一样,引用使用的是原文,或者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一些细微变动,而用典则是不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借用背后的故事来阐述现实。这红娘大字不识几个,用典却颇有些功夫,其中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如,10.“沈约病多般,宋玉愁无二,清减了相思样子。”11.“从今后悔罪也卓文君,你与我游学去波汉司马。”12.“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香;巫娥女,楚襄王。楚襄王敢先在阳台上。”同样,这些典故都非常的浅显。沈约、宋玉是说明张生相思成疾,愁容不展,失魂落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一段私相授受却成就的佳话,恰如张生、崔莺莺一般;楚襄王和巫山神女说明张生和崔莺莺已成好事,对这些浅显故事的用典,既能避讳且增加了婉约效果,同时也符合红娘作为市井丫鬟略带些粗俗鄙陋的人物形象。

(六)双关

双关算是比较高明的修辞,红娘在全文中只使用了一次,即13.“休教那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鹍鹏翅,黄莺儿夺了鸿鹄志。”这里是红娘劝说张生功名要紧,劝他不要因情丧志。表面上看“黄莺”夺了“鸿鹄志”,是《陈涉世家》的典故,劝张生的目光要长远些,但其实还有另一层意思。“莺”恰恰是崔莺莺的名讳,这里不用大家都熟悉的“燕雀”而用“黄莺”,实际上就是提点张生莫要因为崔莺莺而耽误了前程,是一语双关。这样的修辞也反映出红娘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七)指代

红娘多次用“傻角”“饿鬼”指代张生,使用的便是以特征指代整体的修辞方式,这样的修辞设计,实际上突出了红娘泼辣大胆的性格特征和出身不高的身份特点。如,14.“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

(八)反问

反问是一种明知故问,其实是以疑问的语气表现肯定的观点,反问的效果比一般肯定句的语气要强很多,比如,15.“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返受其辱哉……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红娘在这里用了一大段连环的反问句,表现出红娘在老妇人面前据理力争的勇敢,如果这里只是平铺直叙,气势上就弱得多了。

(九)对偶对仗

受文体特征的影响,红娘有许多唱词,而我们都知道元杂剧的唱词是早已有曲限制的,而这些曲多由句式整齐的句子构成。不仅如此,为了兼顾文学美,大部分唱词实行严格的工对,对仗分明。比如,16.“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祆庙火。碧澄澄清波,扑剌剌将比目鱼分破;急攘攘因何,扢搭地把双眉锁纳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修辞方式的使用和之前讨论的有所区别,是由戏曲文本的特点决定的,而不是红娘自身的语言特点。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1/0223/440.html



上一篇: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征—基于全国十
下一篇:隐喻与复制或艺术与瘟疫的修辞学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