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话语分析在新闻修辞教学中的转变与建构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话语分析法的媒体环境转变 新闻修辞学是新闻学专业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传统新闻修辞教学主要集中在修辞格的介绍与运用上,伴随新媒体环境和教学环境的转变,新闻修辞教学

1 话语分析法的媒体环境转变

新闻修辞学是新闻学专业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传统新闻修辞教学主要集中在修辞格的介绍与运用上,伴随新媒体环境和教学环境的转变,新闻修辞教学也应置于社会传播的环境系统下研究和实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话语分析尤为重要。在此,我们借用拉斯韦尔传播过程的5W模式对社会传播背景下的话语分析法进行探讨,从宏观角度进行新闻修辞的话语分析,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双向意义建构。

1.1 传播者(Who):由“主角”到“环节”

修辞在早期被称为“显学”,我国先秦时代形成了言语修辞的奇观,在实际中表现为各种游说与讽谏。《鬼谷子》《左传》等历代名篇中都曾有巧言善辩的说服技巧。基于此,在长期修辞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传播者绝对的主导印象,即传播者如何运用修辞技巧达到说服的最大化效果。而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仅仅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研究对象的转变,也使修辞文本分析的教学视角发生转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播主体的修辞话语作为一个环节进行把控,与此同时需要兼顾其他环节的影响和干扰。

1.2 内容(Says What):由“修辞格”到“象征交流”

传统的新闻修辞学将话语分析仅仅局限于文学研究领域,在学理上更是将修辞仅仅等同为修辞格,这种理念既无法涵盖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中视听语言的修辞手段,也无法以一种发展式、开放式的方式完善不同媒介新闻语言的修辞系统。修辞学者小亨利·约翰斯顿认为仅有信息的交流只在机器之间发生,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就必然会存在修辞,去掉修辞就去掉了交流。因而传播学背景下的新闻修辞话语分析应该着重于象征环境下的意义传递,话语分析的内容分析也应当扩充为信息传播中所有的象征交流。这种话语范围的扩大使新闻修辞学教学重点也发生了转化,文本话语分析将从修辞格转为象征环境下的意义交流分析。

1.3 媒介(In Which Channel):由“纸媒”到“微媒”

传统模式下的修辞教学内容决定了新闻修辞的研究媒介主要集中在纸质媒体的文本研究。以现行的教材内容上看,新闻报道修辞文本话语分析主要集中在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与全球化的深入,无线网络将人类带入到新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在新媒体视野下,话语分析的角度也需要不断吻合新媒体的语言特点和媒介特性,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适应“微”型化特点。这里的“微型”不仅是指从纸质媒体研究过渡到手机、平板电脑研究,还包括对微媒体下微型文本话语分析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增加趣味性的微型文本,包括标题、朋友圈评论等分析,同时兼顾包括标题党在内的网络修辞负面效果。

1.4 受众(To Whom):从“同一性”到“差异化”

作为说服艺术和象征环境建构的修辞行为一直以来都作为一种权力的宣示和沟通。这也注定了在传统修辞学视野中的传播者处于绝对主动地位,受众在传统的修辞对象中仅仅是被动的、同一化的整体存在。当修辞学逐渐与传播学融合,对新闻文本话语分析的讲解也就不能局限于传播者“说什么”的修辞内容上,更多应关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接受。不同时代的受众心理不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心态更决定了新闻文本的话语发挥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修辞风格在受众中产生的差异化传播效果。这需要教师在修辞文本中将证据、谋篇、风格、文体等元素与受众心理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考量。

1.5 传播效果及范围(With What effect):从“本文化”到“跨文化”

以现行的修辞教学来看,修辞格部分的文本分析大多集中在中国文学上,以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为主,新闻修辞的文本话语分析集中在国内主要的报纸和杂志上,突出了本土化修辞的特点。随着网络及自媒体的发展,跨国传播与国际传播逐渐成为传播的重要内容,新闻修辞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也应当置身于全球化宏大的现实语境中。新闻修辞学的文本分析和教学内容应倡导跨文化中的对话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有文化存在,就会有传播和交流,有传播和交流就会有修辞文本存在。选取有代表性的西方新闻修辞文本,讨论西方新闻文本与文化的关系,对比文化间的差异,是现在新闻修辞学话语修辞中教学的空缺。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网址: http://www.ddxcxzz.cn/qikandaodu/2020/1027/364.html



上一篇:科学公共空间中“理”的争夺与断裂——对方舟
下一篇:象征、戏剧与修辞——肯尼斯·伯克传播思想研

当代修辞学投稿 |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